院情总览
崔海容,学院院长。
中共党员,教授、研究员、正高职化工分析高级工程师,武昌理工学院副校长,离子色谱分析技术与国际标准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食品、化工、矿产品分析测试标准方法研究,2005年度被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6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质检系统科技兴检先进个人”,2009年获国家认监委“全国检验检测标准化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曾担任国家级化学品分类鉴别与评估重点实验室(湖北)主任、化学品分类鉴定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原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级检验检测重点实验室核查验收专家组专家与国家级检测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投入评审专家组专家,现担任ISO/TC183/WG24《铜、铅、锌精矿中氟和氯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和ISO/TC102/SC2/SG36《铁矿石中氟和氯的测定离子色谱法》两项国际标准项目全球召集人。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50多项,是我国制定离子色谱分析方法标准和食品接触材料分析方法标准最多的专家之一,获得《武汉市政府通报表彰2008-2009年度标准研制项目》一等奖1项。主持完成科技部“三鹿奶粉”事件国家应急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电化学法》,主持完成国家质检公益性科研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15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10年度、2018年度两次被提名参加国家科技奖励评审。
胡瑞年,学院党总支书记,行政副院长,学院分工会主席。
中共党员,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湖北省优秀“研学导师”。曾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团委书记、学院办公室主任等职。担任武昌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兼任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高等教育分会理事、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理事、“民办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讲“思想道德与法治”“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主持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科专项任务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1项,湖北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项目1项,武昌理工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点项目)1项,武昌理工学院教学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湖北省教育厅“实践育人特色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百校联百县——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1项。
主编教材《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网络动画设计与广告制作》2部,参编教材《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Flash网络设计与制作》等4部,参与编著《2015湖北发展论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优秀辅导员给大学生的100封信》等5部。在《中国教育学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EI国际会议论文1篇,发明专利7项。
荣获全国民办高校德育论坛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省民办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发展论坛黄冈市人民政府优秀成果奖;武汉市发明创新大赛“优秀导师”;武昌理工学院“优秀党员”“优秀科研工作者”“优秀教育管理者”等荣誉20余项。
万红,学院教学副院长。
中共党员,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曾任生命科学学院环境工程系系主任,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环境和生物医药检测分析研究。目前在校主要承担《仪器分析》《微生物学》《卫生检验与检疫》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近五年,主持完成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主持完成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1项,湖北省住建厅项目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产教融合项目2项,主持省级教研项目1项;主编普通规划教材1部;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作为重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SPR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新方法的研究),参与省教育厅和科技厅科研项目10余项。主讲的《微生物学》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参与的新工科”视域下轻化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获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组织学院生物工程专业获批湖北省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组织生物工程教研室获评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7篇。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批国家级5项,省级3项,校级2项;指导本科学生获评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1篇,校级3篇;指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6篇。2016年以来,获评校级“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1次,校级“卓业教育工作者”1次,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2次,校级“优秀科研工作者”荣誉称号1次。
王小华,学院实践教学副院长。
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武汉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小分子化学药物的研发,研究领域涉及药物设计和合成、结构优化、活性天然产物全合成、药物合成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开发,以及工艺优化。在此基础上,围绕这些活性分子展开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旨在发现具有应用转化前景的药物或生物工具分子。
主持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点项目1项(编号:2017AFB636)、湖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1项(编号:T2023042)、校级重点研发项目2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证书编号:2019J-244-3-123-110-R06),第八届中国创新挑战赛“优胜奖”,湖北省总工会科教文卫体系统职工创业创新比赛“最佳创新奖”。指导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发表论文13篇,其中4篇发表在Eur. J. Med. Chem.等top期刊上,获批授权发明专利2项,参编教材1部。